汉字读音谁说了算?切莫忽视审美传承——诸暨网-凯发一触即发
发布时间:2019-02-22 14:18:18
来源:新华社
编辑:赵如月 审核:杜萌颖
“说服”的“说”是读shuì还是shuō?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中的“骑”是读jì还是qí……这两天,《请注意,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等热帖在朋友圈刷屏,列举了教材和工具书中一些常见字的读音变化,后文章被证实“炒冷饭”,是对2016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征求意见稿的断章取义。但由此引发的争议甚嚣尘上,尤受关注的两大热点是:经典古诗词里一些字的发音“循古”还是“从新”?常用语的拼音应“约定俗成”到什么程度?
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和教育界人士,致力于研究现代汉语语音学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吴君如认为,尊重语音发展的自身规律和当下用语习惯,将一些字音作变更无可厚非,“规范读音标准是十分必要的,但如若标准的变动过于频繁,则会为大家使用语言造成一定困扰”。
值得注意的是,语言在交流和认知的功能之外,同时也承载着审美功能。尤其是汉语,不仅凝聚了祖先造字的智慧,更因是诗词歌赋等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元素和载体,字音本身也具有情感和审美价值。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唐代文学研究专家陈尚君告诉记者,古诗词讲究平仄押韵,古人的读音是按照当时的韵部,牵涉到押韵、平仄,一旦改动就面目全非,“过于强调一刀切,往往容易破坏文字之美”。
争议一
古诗词要严格遵循“古音”吗
我国有着悠久的诗文欣赏和吟诵传统。同时,随着《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诗词节目带动的“国学热”和“吟诵热”升温,人们也愈发认识到,诗歌尤其是古典诗词在语言美和音律和谐上的讲究。此次刷屏的读音改动中,引发争议最大的莫过于很多人觉得改动之后,古诗词的意境和美感是否会被破坏。
“乡音无改鬓毛衰,‘衰’在诗中本读cuī,教科书上注音是shuāi;远上寒山石径斜,‘斜’在诗中本读xiá,教科书上注音是xié;一骑红尘妃子笑,‘骑’在诗中本读jì,新版教科书上的注音是qí……”近期刷屏文章举出的几例,让不少网友惊呼“我是不是上了个假学”“人生被颠覆了”,也令许多家长和孩子头疼犯难:“以后这些字究竟该怎样念?”
尤其是不少古诗词中字词的发音还让网友形成巨大的认知分裂,陈尚君举例说,“一骑红尘妃子笑”中的“骑”字正好处于仄声字的位置上,本来仄仄平平,如果从“jì”念成“qí”,就变成了仄平平平;另外,用作名词或量词时,跟作动词用的“qí”意义和用法都有所不同,诗句营造的意境也各异。“汉字博大精深,一字多音、一字多义,很正常,天经地义,何必都改成单调无趣的标准答案呢?特别是吟诵的时候,更应保留古音,这是对母语的尊敬。”
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要求所有人严格遵循“古音”没有必要。吴君如说,从语言流变的角度来讲,汉字语音原本就是不断变化的。“现代汉语的读音同古代汉语截然不同,而部分所谓‘古音’其实是后人的‘仿古’,即按照一定的平仄、韵律,对语音进行变动,之后再辅以相关说明。”她说,新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多采用了字词的现代汉语普通话发音,“古音”更多被视作一种历史文化的积淀,传承于吟诵、国学、戏曲等形式之中。
争议二
语言演变中的博弈要“从众”吗
南开大学语言学教授马庆株表示,语言是社会交流的工具,随着社会发展,发音也会出现变化,进行普通话审音是为了适应大众需要。调整和博弈随时发生,语言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演进。对于异读词的发音,既要考虑到时代、作品的不同,又要兼顾到读音的变化,对于现在那些广为接受或通行的读音应予以承认。
但不少网友留言评论,“读别字的人多了,别字便成了‘正’字?这是什么逻辑!”“干脆把‘鸿鹄’发音也改成‘鸿浩’吧,这个也错得多,约定俗成也不是这么从俗。”
对此,吴君如直言,当一个汉字映入眼帘时,如果人们的脑海中呈现出与这个字相对应的多个语音变体,再斟酌着从中挑选出符合规范读音的这一过程,就会明显造成交流的延宕。减少不必要的标准变动,“能少改则少改”,从语音发展的角度来看,具有积极的影响。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教授王晖谈到,随着社会发展,语言会有字音的变化,应持有一种开放、动态、辩证的语言发展观。对待这些读音不要搞“一刀切”,比如追求古雅,为了押韵读古音没问题,但也不能说“鬓毛衰”的“衰”读shuāi就是错的,毕竟对此类读音的考查并不能完全体现学生的语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