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乃大与《漫画阿q正传》-凯发一触即发

致敬英烈
网络中国节丨 俞乃大与《漫画阿q正传》
——纪念鲁迅先生《阿q正传》发表100周年
发布时间:2021-03-17 10:30:43   来源:诸暨日报  编辑:骆依婷

■特约撰稿 杨坚康


  一

  俞乃大,现代美术教育家、漫画家,诸暨市次坞镇溪埭村人。他是首位把鲁迅名著《阿q正传》编写成连环漫画,并连载发表于报纸的漫画家。俞乃大与鲁迅有着相似的遭遇,他们都因家道中落而承受童年苦难的遭遇。诸暨是绍兴的辖县,他可以说是鲁迅先生同乡近邻。

  俞乃大生于1907年11月,其父俞祥法从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联句中取来“乃大”两字为名,“阿大”是他自取的笔名。

  父亲是晚清补廪生,他热心公益,助人为乐,时常为乡亲们作善事,从不吝啬钱财。在乡里义务办私塾、开药铺,还行医治病。店里的自制药和一般药物从不收钱,乡里的人都盛赞他的德行,尊称他为“祥法先生”。

  1910年,俞乃大四岁,父亲因代人受债,遭到逼迫,加之旧病复发,医治无效而殁。父亲生前没有什么积蓄,留下的是1300元的债务和叔伯们为父亲办丧事垫付款借条。此后,债主、亲戚们常上门逼讨,拿光了家里值钱的器物和仅有的生活费。一日,威逼其母楼氏到深夜,还说早点卖了田房,小乃大也可以放牛抵债了。

  母亲绝望了,想一死了之。哄孩子入睡后,便端起盐卤要喝,正熟睡着的乃大,突然从梦中惊叫起来。母亲一怔,放下盐卤碗,含着泪轻轻拍打着让他睡着,转身又捧起盐卤碗,孩子又一次地惊叫起来,母亲一惊,卤碗掉在地上打碎了。母亲想,可能这是天意,家里还是有希望的。于是就丢开了自杀的念头,一人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她省吃俭用,勤恳操持,夜以继日,时常以南瓜充饥,历经数年,终于还清了债务。期间乡邻们感念祥法先生恩德,也常常来照料他们孤儿寡母。

  俞乃大的童年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看到了势利者冷冷的眼光和鄙夷的神情,当然也有乡邻话语里的亲切和面容上的温存。这些情景给他留下的印象太深刻,心灵的打击太大。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写道:“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二

  母亲含辛茹苦,只有一个愿望,要把独苗养育成人。她为了怕孩子外出发生意外,整天把他关在家里。幼年的俞乃大在家无事可做,就把先父留下来的纸、笔和颜料拿出来乱涂乱画,日子长了,便慢慢对画画有了兴趣,这可以说是他以后终生从事美术事业的一个起步。

  俞乃大7岁进家乡行余小学读书。行余小学由先烈俞秀松的父亲俞韵琴等人创建,办得很有生气。学校开设语文、算术、音乐、图画、劳作等课,有乒乓球队、足球队,还有军乐队,学生在校都必须穿着统一的制服。他最喜欢的是图画课。进入高小,时值“五四运动”之后,该校的图画课已有静物写生和野外写生。一日,他在绕村而过溪流边写生,偶遇了回乡到溪边散步的俞秀松。俞秀松看了他的写生画,与他交谈了几句后,意味深长地说:“外面的世界很大。”自此,俞乃大就有了走出山村,到外面的世界去读书、学画的愿望。

  1926年,俞乃大借资进入浙江艺专学习,专攻水彩。1927年下半年,进入上海中华艺术大学二年级就学。到1928年上半年转入新华艺术大学毕业班。他的学习是班级中的佼佼者,几位同学的毕业作品都请他代笔,但是自己却因缴不出学费而被扣留了毕业文凭。他几次求情讨要,没钱,校方坚持不给。年轻气盛的俞乃大想,文凭不过区区一纸,不要也罢,愤然离开了学校。这一念之差,当然也是无奈之举,却给他以后的求职之路陡增了许多艰辛。俞乃大在自传中写道:“离开学校我踏上了这黑暗的社会,饱尝了找工作的艰难,生活的辛酸。我既无文凭又无丝藤攀援,更无钱财去打关系,要想找工作,真有登天之难,奔波数月毫无希望。”“吃了中饭不知道晚饭在哪里,吃过晚饭不知道到哪里睡觉。”颠沛流离、饥寒交加的求职学习生活,俞乃大对社会的黑暗、穷苦人生活的艰辛有了“涕不可抑”感受。期间,慕名苏州美专,去找校长颜文梁先生,要来校求半工半读学习。颜校长爱其才免了他的学费,讲明因为是私立学校,住宿伙食费用必须缴纳,每月9元。他向朋友借钱凑足了两个月的食宿费进了学校学习,就因为实在还不起这十几元钱,曾被当街骂成“骗子”。进校后他刻苦向颜文梁导师学粉画,课余没日没夜在学校印刷厂劳作,也自编自印连环画《陶大成戒烟记》上街叫卖。最后也因为无法缴纳膳食费,又不能为难颜校长,遂自行离开了苏州美专。

  三

  此时新文化的思潮如火如荼,鲁迅先生的作品对俞乃大影响很大,他认为鲁迅先生是吼出了自己心底的“呐喊”。一个一心想要救国救民的知识者,对民族的前途满怀信心,启民救国的情结激荡于胸。在自传中他也说到,自己曾像阿q一样对友人说,“我要革命,要加入共产党。”而现状却是深陷于极度贫困之中,有冲击旧俗立新风慷慨,但又无法挣脱社会加予底层者的桎梏。四处寻求生路,却总是走不通,像鬼打墙似的在原地兜着一个个的圈子,无法前行。

  他有奔赴新世界的兴奋与激动,却呼吸着陈腐污浊的空气,内心充满怨忿,却没有开辟新生路的力量与支撑;不知道前面是什么,路途茫茫,时常沉浸在自责中。俞乃大深爱着生他养他的土地,又为如何改变这块土地上过着悲惨生活的百姓而忧虑。但是失业、贫困这两根绳索勒得他自己也奄奄一息。有再大的志向,画艺再好,没有职业,没了饭碗,就立刻彷徨无措,徒然受气。这段如炼狱般的艰辛与沉重的生活加深了他对社会的认识,砥砺了他的抗争意识,孕育着他创作流的涌发。此时,他对新兴漫画有着浓厚的兴趣。用简略的笔画,勾勒出人物故事,幽默讽刺落伍思想,锐利批判黑暗社会,向往光明的未来。他扎实的绘画功底与强烈的内心愤懑,在这一画种中喷发。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的新闻业和锌板印刷得到很大的发展,漫画有了良好的传播平台。丰子恺、俞乃大、叶浅予、陆志庠、高龙生等漫画家几乎每日都有关注民生,抨击时政的漫画在报刊发表。此时署名“乃大”“阿大”的漫画作品,在《中国儿童时报》《诸暨民报》《宁波日报》《朝报》(南京)等报刊频频发表。他用很多的篇幅漫画描绘农村生活的贫困与落后的生活,揭示农民思想的守旧与自负,甚至是顽固与愚昧。俞乃大的画,用对未来的希望观照黑暗的现实,用时代的发展比照尘封不变的农村。他敏锐地抓住现实生活中的习以为常的人与事,进行幽默而又深刻地揭露与讽刺。“一个自食其力的儿童”,画的是破衣烂衫赤脚卖报的孩子。“男女平等”,画着比肩而行一男一女的下半身,不同的衣着,相同的赤脚草鞋。同邑教育家章湘伯:“阿大的画想得很慢,画得很快,为了一些题材他都得精构思找模特儿;但是,一提起笔,便能立刻挥上三四张,画个整晚。在他的画情上、笔触上,喜怒哀乐每一点滴,都能灵妙地表达无遗,惟妙惟肖。”

  四

  俞乃大崇拜鲁迅先生,被鲁迅对人性的深层剖析,对必须改变国民精神的呐喊深深地震撼着。他在对鲁迅“人的精神”进行深邃地探索的同时,也自我反思,由此促进了他漫画创作风格的成熟与升华。他对“阿q”般的农村底层人物的生活状况、性情行为与表露方式了熟于心。要想改变民众精神,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就要选用思想中、手中最能迅速打动人心、最能激发人的兵器来挥舞。于是决定要用漫画画出有着病态灵魂的“阿q”,并用漫画连环画的形式进行创作。据《中国漫画史》记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连环漫画的兴起与繁荣时期。有鲁少飞的“改造博士”、叶浅予的“王先生”和张乐平的“三毛”等。但是还未曾见当时有小说改编成漫画连环画作品的记录。

  俞乃大的这一想法得到了《朝报》(南京)刊编周辅仁先生的大力支持,此时署名阿大的《漫画各地民谣》正在《朝报》(南京)每天一至两幅发表,共有二百余幅,很受读者推崇。周辅仁先生认为:“俞先生是爱好乡村生活的,他对村趣了解之深,在国内画家中首屈一指,在这一点,可以说是中国的米勒。”

  笔者曾和俞乃大聊起为什么会想到用漫画连环画这一形式来表现《阿q正传》?他说过,思想上是受到了鲁迅先生作品的启发。

  鲁迅先生是文学中的漫画大师,善于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鲜明的,给人印象极为深刻的人物典型。他对漫画的创作也提出过自己的观点:“漫画的第一紧事是诚实,要确切的显示事件或人物的姿态,也就是精神……”这些是俞乃大《漫画阿q正传》创作的源动力。

  《漫画阿q正传》形式上是借鉴西洋的铅印文字与画结合,清晰易懂,适合报刊发表。他认为这样的漫画形式,也更适宜于农村大多数识字不多,甚至不识字的农民阅读,引人入胜,寓教于乐。

  他完成的《漫画阿q正传》共有108幅,首幅于1937年7月1日在《朝报》(南京)刊发,之后以每日一幅连续登载。哀怒之心流于笔端,形象夸张而不失真实,笔触简练流畅,拿捏自如,图文并茂地展示了阿q的形象和故事。

  《漫画阿q正传》铅印文字分“阿q本事”与“题词”两部分:下方为“阿q本事”,摘录自鲁迅《阿q正传》第二章优胜记略起,每幅截取二三百字不等。上方“题词”根据图意需求简略地摘录于原文,或有少数不伤原意的改动。

  第一幅:“阿q你这混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赵太爷满脸溅朱地喝道:“你怎么会姓赵,你怎么配姓赵?!”

  赵太爷站在台阶上,一手托着铜水烟,一手用食指与中指夹着一根燃着的点烟香,直直地怒指躬身弯腰、缩头赤脚的阿q,边上陪着押他来问话的地保。阿q犯事了,犯大事了。首幅形象简明地图现了鲁迅《阿q正传》在第一章序中铺陈的,不知阿q姓什么,甚至不配有姓,却又“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执拗地要写的人。

  第二幅:“阿q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

  阿q破衣烂衫,双手交叉紧抱着膝盖,赤脚蹲坐在土谷祠的门角,目光痴呆,似乎在想着什么,似乎又什么都不想。无依无靠,无家无眷,一切渺茫。

  第三幅:“阿q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

  水乡人都知道,撑船娴熟的才是农活好把手。阿q撑船,画面大都是斜的:倾斜的船,倒斜的身子,歪斜的撑篙,就连远处的地平线、房屋也是斜的,加几条曲曲的水线和倒影,动态地表现了阿q撑船快捷、熟练。撑船如此,其他农活自然更不在话下。

  第四幅:有一次一个老头子颂扬说:“阿q真能做!”

  这应该是真实的赞扬,这是阿q从没听到过的话,旁人竟然怀疑是在讥笑。但是阿q很受用,伸长脖子,露出难得一见的笑容。

  第五幅:阿q进了几回城,自然很自负,未庄人真是不见世面的乡下人呵,他们没有见过城里的煎鱼!

  阿q反背着双手,大步走在田塍上,上翘的大嘴唇挤眯了双眼,脑门上浮现未庄人都没有见过的煎鱼,脸上露出一切都不值一笑的神情。

  第六幅:阿q真能做,而且见识高,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但可惜他体质上还有一些缺点——癞。

  这是一幅阿q的特写肖像漫画。前发上扬,后辫似乎是被刚猛然一摆的脑袋甩起。眼珠都几乎瞪出了眼眶,大嘴唇噘起,单手叉腰,头上的癞疤尤为明显。一股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境与对手,他都会有心满意足的得胜心理与姿态。

  仅仅六幅画,把俞乃大解读的“阿q”画给了读者,他可以被鄙视,可以被嘲笑,但是一个活生生的中国农村人。

  章湘伯撰文也说过:“阿大是一个对乡村认识顶透的画家……真的,对乡村生活情趣稍有了解的人看了阿大的画,定会掀起悠然之思吧!”

  五

  后面故事性的画页想必一定也很精彩,可惜我们能欣赏到的只到1937年8月13日发表的第43幅:阿q猛然间悟到了自己和这场热闹似乎有点相关,他反身便走。

  漫画创作到了《阿q正传》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吴妈寻死觅活,未庄人在赵家门前围观着,大呼小叫。阿q挤着进去想看看热闹,猛然看见赵太爷手里捏着一支大竹杠朝他奔来。阿q是被这支大竹杠打过,急忙反身逃跑,头还惊恐地后瞧着追来的赵太爷。阿q又犯大事了。

  是日,日军进攻上海,淞沪会战爆发,全国团结抗战,连载被迫停发。俞乃大任职的中央大学迁往四川,他因为拖家带口,加之交通阻塞,无法随学校迁徙。

  同年11月初,俞乃大就与乡友一起到浙南丽水碧湖抗日自卫委员会青年训练团,专门从事画抗日宣传画和负责“浙江省战时美术工作者协会”工作。

  《漫画阿q正传》后面的画稿呢?笔者问过,他曾回答:全部丢失了!南京遭日寇轰炸,报社所有锌板全部被炸毁,我逃难过江时又遇敌机,船翻了,随身行李全部落水,画稿箱也没了踪影。当时,四儿俞元白还飘在水中,子弹扫,炸弹炸,他娘哭喊着要往江里扑……说到这里他不免哽咽。1981年9月,他凭着记忆,用国画画出四尺整张《阿q正传》第一幅:赵太爷满脸溅朱的喝道:“你怎么会姓赵,你怎么配姓赵?!”画上题词:“一九三七年,余绘制漫画:《阿q正传》一〇八幅,曾连载发表于南京《朝报》,后因‘七七’事变而夭折,且原稿遗失。兹忆写第一幅以纪念鲁迅先生诞生一百周年。”

  俞乃大与丰子恺是画友,有过多次合作。两人画风相近,意气相投,惺惺相惜,互为挚友。丰子恺是桐乡石门镇人,在钱江北,俞乃大是诸暨溪埭村人,在钱江南,因此,当时画界有“北子恺,南阿大”之誉。在创作《漫画阿q正传》的同时,俞乃大还创作了《漫画乡村素描》49幅。画出了当时农村贫富差距显著,权贵乡绅霸道,农民思想僵化,展现了江南农村生活百态图,可以说这是《漫画阿q正传》的延伸与补充。如“听布告”:一群农人站在布告前,呆呆地低着头听戴眼镜的老先生读布告。“马达”:只画着一头田间耕作的牛。决定婚姻的是算命瞎子,剃头匠兼着外科手术……观者无不为中国的农村社会还停滞在原始时期的知识水准和生活方式而扼腕。丰子恺特地为此书作序:“俞乃大君写中国乡村社会生活的黑暗、愚痴、野蛮与非人道,使我看了感慨不置!他能深入民间,实地观察,又有一双锐利的眼和一支力强的笔,故能捉住要害,指出症结,使看者惊心动魄。他要把这些刊行,我很赞成,因为这是斥妄,便是人生社会改良进步的原动力。”

  俞乃大的漫画都是毛笔创作,用传统国画中的写意,寥寥数笔,意境深远,自创作《漫画阿q正传》后,他的漫画作品不但注重西洋画法的解剖、透视和比例,更在意夸张、变形的手法刻画人物情态,且深刻而尖锐,容易为民众所接受。这也为他以后在抗战时期,反内战、反饥饿时期,创作民众的、战斗的优秀漫画作品奠定了基石。

  《阿q正传》发表100周年之际,此文谨献给新文化的启蒙者、探索者鲁迅先生;献给努力图解这一作品,毕生从事绘画教育事业的俞乃大先生。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