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朱街道代办员上门为老人服务。 周春蕾摄
本报记者 刘琳 王琪鹏 景一鸣
浙江诸暨枫桥镇,距离北京1200公里。58年前,这里曾经诞生过一个至今仍影响全国的基层治理经验——“枫桥经验”。
1963年,枫桥干部群众创造了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枫桥经验”,毛泽东亲笔批示,“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
50多年来,“枫桥经验”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为坚持和完善社会治理,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提供了范本。
“我只比‘枫桥经验’小一岁。”寿建云笑着说,语调里透着自豪。他是诸暨本地人,在西城景苑二期党支部任支部书记。
西城景苑小区属陶朱街道辖区,街道有21个行政村,5个城市社区,农村常住人口6.35万人,城市社区常住人口6.24万人。这里既有农村,又有社区,居民生活习惯不同,需求不同,近几年,因物业管理缺失,引发不少信访纠纷。
西城景苑小区一共500多户人家,私家车总计1500多辆,平均每家3辆车。“停车长期没人管,明明有地库,但居民的车全都挤在小区地面上,甚至堵住消防通道。”寿建云说,不仅仅是停车问题,由于物业管理缺位,小区安全问题、绿化问题、卫生问题常被居民诟病。
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是极重要的民生。
经济越是发展,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就越强烈。但如果城市末端治理缺乏“主心骨”,组织体系建设没有系统考虑,小区党员无声无息、居民无心无力、业委会无拘无束、治理无的放矢,居民在家门口经常遇到烦心事,有了烦心事诉求无门,解决无期,那居民的幸福感就会下降,甚至因为矛盾激化出现安全问题。
怎么办?街道把党建引领与“枫桥经验”基本精神在城市社区进行延伸,探索“支部建在小区上”,不光矛盾不上交、不激化,社区还要服务不缺位、平安不出事。
寿建云请居民一起想办法,“社区是大家的家,大家一起来管理。”
此前,寿建云曾在农村担任过村长和党支部书记,前前后后十余年。过去处理邻里矛盾,他最常用的方式就是上门调解,双方坐下来谈,矛盾基本做到不出村。“这还是‘枫桥经验’教我的呢。”寿建云说,这次,他还是用“串门”的办法,挨家挨户上门征求居民意见,讨论业委会组建、委员选举的方法,以及议事规则和居民公约……广泛讨论中,居民之间增进理解,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大家共画“同心圆”,共建共治共享美丽家园。
业委会成立了,党支部每周组织业委会、业主代表、物业公司及社区网格员参加例会,了解和解决业主反映的问题,针对居民反映比较集中的安全、卫生、绿化等问题,业委会以函告方式通知物业公司整改,并持续监督整改过程,验收整改效果。
针对“停车难”,业委会组织居民共同讨论决定推行车辆分流管理方案,施划消防标识线,整顿行车秩序……小区停车的难题渐渐解决了。
基层矛盾要用基层民主的办法来解决,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单纯的政府监管转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依法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使社会治理成效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共建共治共享,西城景苑的“经验”正在逐渐推广,目前,陶朱街道已有35个小区成立了党支部,担负起小区管理的兜底职责。“政之所要,在乎民心。”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要创新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机制,创新为民谋利、为民办事、为民解忧的机制,使居民由衷感到权益受到公平对待,利益得到有效维护,让居民的聪明才智成为社会治理创新的不竭源泉。同时,更要加强城乡基层精细化管理,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受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新时代“枫桥经验”正在为城市治理提供更丰富的内容。比如,以一窗通办、一证通办、一码通办、一网通办、城乡通办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撬动便民服务体系创新;推进政民e线、政务微博群、民生微信等平台建设,实现网民留言“2小时网上回应,24小时限时办理”和民生类网帖100%回复,打造“24小时不下班的网上政府”;同时,建立在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开展网上立案、在线调解……“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已经成为诸暨基层治理的常态。
2020年,国际知名的盖洛普咨询公司公布的《全球最安全国家榜单》上,中国高居第三位,是前10名国家中惟一人口过亿的大国。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让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经历了一次集中检阅,社区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有效阻断病毒传播,充分展现了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效能和潜力。
这些成绩都来自于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新时代,跨越了半个世纪的“枫桥经验”,将继续推陈出新、不断创新社会治理,依靠人民的力量共建,依靠人民的智慧共治,治理成果惠及人民,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使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增强。
陶朱街道探索“支部建在小区上”。 周春蕾摄
奋斗者
有事找老杨
本报记者 王琪鹏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为了这三句话,诸暨市公安局枫桥派出所民警老杨退休之后,成了一名人民调解员。
老杨名叫杨光照,今年71岁。以他名字命名的“老杨调解中心”,已累计解决各类矛盾纠纷2460多起,群众满意率高达100%。从交通事故、工伤赔偿,到兄弟矛盾、邻里纠纷,老杨的活儿不好干。
今年4月,一桩“人命关天”的案子摆到了老杨面前。一名包工头在为一家企业修补屋顶时不幸坠亡,善后工作一时陷入了僵局。原来,死者只是与企业口头约定,没有签订任何合同。劳动关系如何认定,能不能算工伤,双方吵得面红耳赤。老杨和他的同事从早上调解到晌午,嗓子都说干了,劳动关系争议依然无法定性。
本着“矛盾不扩大、纠纷不激化”,调解组建议,由企业出一部分费用处理亡者后事,再通过司法程序解决劳动争议。双方态度刚有软化,“垫付”和“支付”一字之差,双方又从中午12点僵持到了晚上12点。最后,老杨找到镇领导做企业的工作,不用“垫付”也不用“支付”,用“预付”。企业负责人终于同意了。
“调解不是稀里糊涂地调解,而是要依法调解。老百姓法治观念增强了,只有依法办事,调解才有说服力。”老杨不是“官”,而且退休已经十年有余,大家信他,靠的就是依法办事。
“有事找老杨”,老杨调解的矛盾纠纷,大到人命关天,小到鸡毛蒜皮。有时候,鸡毛蒜皮的事情,更考验调解员的水平。
有一回,枫桥镇三江村的两位村民因为琐事起了争执,闹得鸡飞狗跳。两家是邻居,一家养着鸡,一家养了一条狗。一天,鸡偷吃狗食被咬死,鸡的主人打了狗。随后,狗的主人上门理论,又把鸡的主人打伤住了院。谁知,鸡的主人有多种慢性疾病,这一住院就花了12000多元的医药费。村里镇里几番调解都没调解出个所以然,大家只好找到老杨。
老杨上门做工作,很快就找到了两方争执的焦点。鸡的主人咽不下这口气,非要狗的主人全额赔偿,一分不让。狗的主人则嫌一万多元的医药费太高,不但不愿意掏那么多钱,还想让对方支付狗的医药费。老杨“背靠背”“面对面”地做了大量工作后发现,鸡的主人的伤其实不重,因伤造成的医药费只有3000多元。狗的主人打了人必须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老杨先给狗的主人讲法律,“打伤人构成侵权,谁侵权,谁就要承担侵权责任。”接着,又找到双方,讲起了情面,“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邻居,毕竟有亲情在。”老杨了解到,村支书跟狗的主人家沾点亲戚,于是通过村支书斡旋,让双方平心静气地坐了下来。最终,狗的主人向鸡的主人一次性补偿3000多元并赔礼道歉,两家之间的矛盾化解了。
“我们枫桥经验讲‘矛盾不上交’,除了要依法来疏导,以理来说服,还要动用社会力量,依靠群众、依靠基层,来就地化解矛盾,实现矛盾不上交。”老杨说。
老杨在枫桥派出所当了24年民警,坚持把派出所开到老百姓“家门口”,使矛盾纠纷尽可能在基层化解。2010年,老杨脱下警服,换上了便装,仍受群众信任。
不仅仅是老杨。在诸暨,交调委、医调委、校调委等人民调解组织有15个,各个镇都有调解分会,每个行政村也设有调解委员会。企业有调解组,行业有调解员。真正实现了“百姓的事有人管、有人抓,纠纷有人调,矛盾有人化。”
北京12345市民热线平均每日接电量超4万件。本报记者 和冠欣摄
圆梦在路上
12345真管用
本报记者 景一鸣
“您好!这里是北京12345市民服务热线。”
早上8时,刚一接班,郭忠俭就忙起来了。他是市民热线服务中心的接线员。
打来电话的市民反映社区正进行污水改造,但大雨过后,刚挖开的管线沟被积水填满了,“这房子地基不会受到影响吧!”市民显得很焦虑。
郭忠俭一边记录,一边立即举手示意接线组长——遇到涉及市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急难问题,接线组可协调诉求组直接电话派单,快速响应。
最近几年,常被市民点赞的“12345”热线,其实已经存在了34年,为民解忧一直是这条热线的初心和使命。
1987年9月,12345市长热线开通。当时,只有一部电话、三名接线员。
2000年,市政府便民电话中心成立。座席增至15个,接线员达到20余人。
2007年5月15日,热线升级成为“北京市非紧急救助服务中心”,接线电话200部、460个座席,日均来电量4000个。
2018年,民政、卫生、环保等热线整合进12345热线,更加注重公共服务,为所有来到北京的人提供无差别的服务。“郭忠俭们”更忙了。平均每名接线员每个班都要接听上百个市民来电。
暖气不热、家中漏雨……市民遇到难题,就会拨打热线求助。一些问题可以迅速解决,但有的问题则一波三折。
2017年,郭忠俭曾接到过一位92岁的老人电话求助。老人家住西城区国英园小区,房屋漏雨,但因为产权单位复杂,难以找齐,一直不能用老楼公共维修资金解决漏雨问题。12345热线派单后,小区属地新街口街道协调小区物业,辗转多次将产权单位找齐,帮老人解决难题。
这给社区为民解忧提供了个“样本”——当社区层面难以解决百姓诉求时,相关职能部门必须得请得动、喊得来。
2019年市民热线服务中心成立,650个座席,1480名员工成为市政府的“总客服”。同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全面深化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建立了“接诉即办”机制,市民有难题,拨打12345,接诉即办。
一天,有市民拨打12345热线反映三里屯街道幸福一村七巷成了地锁“重灾区”,亟待治理。“接诉”派单直接派到属地街道,而且明确要求解决时效,确保市民满意。三里屯街道接诉后立即行动,制定了地锁拆除计划,及时告知市民。用了不到一个月,拆除了路面地锁。
事情还没完。此后,街道通过“吹哨报到”,协调各相关部门共同出谋划策,为解决市民实际停车困难再想新办法。最终,在各方努力下,幸福一村七巷周边地区规划设置出新的停车位,周边居民停车能享受优惠。
2020年,北京12345热线再升级——整合了16个区、36个部门共计52条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同时开通“12345网上接诉即办”平台,上线运行“北京市12345”微信小程序……实现市民诉求全年365天、7×24小时全渠道、全时段、全方位响应。
首派负责,分级响应,反馈处理结果,征求市民意见……12345热线对市民诉求形成接诉、办理、督办、反馈、评价的闭环运行机制,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效果有反馈”。
不仅接诉即办,更要举一反三,未诉先办。12345热线建设了以诉求量分析、类别分析、地域分析、考核排名、城市问题台账为主要内容的大数据分析决策平台,实现了全市热线受理数据的统一汇总和深度分析运用,指导市、区补短板、强弱项,有针对性增加公共服务有效供给。
今年以来,北京市还将“接诉即办”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抓手,通过大数据汇聚分析,“算”出百姓“吐槽”最集中的民生问题,开展“每月一题”专项治理。房产证办证难、预付式消费退费难、老旧小区改造推进难等一批久拖未决的“硬骨头”被“啃”了下来。
购买房屋入住多年拿不到产权证,是市民反映强烈的民生痛点难题。据统计,仅2020年,12345热线就接到“房产证办理难”相关诉求8000余个。本市将解决“房产证办理难”纳入接诉即办“每月一题”工作机制后,市规自委主动对接接诉即办市民服务热线,逐步摸清历史遗留问题项目情况,从有一办一到主动治理、未诉先办,“打包”解决一类民生痛点。截至今年5月底,本市已为约5.2万套房屋解决了不动产登记难题。按计划,年内将解决10万套不动产登记的历史遗留难题。
“接诉即办”改革以来,市信访办接待来访总人次、集体访人次连续两年实现两位数下降。市民纷纷点赞“12345真管用”,家门口的事有人管、有人办了。
2021年5月27日,《北京市接诉即办条例(草案)》提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首接负责、限时办理、回访考评、未诉先办……一系列制度体系将以法规形式被固化下来。
未来,12345热线会更管用。
圆梦大事记
●2012年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2013年 着力建设平安中国
2013年5月,在深化平安中国建设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平安中国建设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中来谋划,紧紧围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把人民群众对平安中国建设的要求作为努力方向,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努力解决深层次问题,着力建设平安中国,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2015年 完善城市治理体系
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2018年 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2018年1月,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召开,要求以总结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契机,提升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2019年 北京推行接诉即办改革
北京深化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推行以12345市民服务热线为主要渠道的“接诉即办”改革,对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快速响应。
●2019年 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信访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2020年 全面提升平安中国建设水平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平安中国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全面提升平安中国建设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凯发一触即发 |
|